台灣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並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照顧的需求將從2017年的55萬餘人,時至2026年增加至77萬人以上。回顧台灣長照政策,可以回溯到2008年開始的「我國長期照顧十年」,這也就是在去年畫下句點的「長照 1.0」計畫。
在這段期間之中,台灣嘗試建立了最初步的服務模式、長照保險制度與長照人力服務網。也正是在同一段期間,衛生署改組為衛生福利部(2013年),原先由衛政與社政體系所各自建構的長照制度,開始走向「資源整合」。回應資源整合的思維,2015年政府公布《長期照顧服務法》等多項與長照人力、機構有關的辦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甚至在2017年所提出的「長照2.0」更是明言以「整合」為目標。 台灣於長期照顧的耕耘看似將開花結果,但事實是如此嗎? 長照1.0的成果以在地老化及普及長照服務為主,期待提升民眾服務使用意願、長照人力資源留任率以及多項長照服務,但苦於制度缺乏彈性,以至於只有四分之一民眾知道政府有補助長照服務,而大多數未被制度接住的失能人口成為家庭中的照顧負擔,因使政策為何「失能」成為了必須探究的問題。 長照普及化的失能現象,依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服務比率僅達16~30%左右,其中又以交通接送等服務城鄉資源不均最為嚴重。 在討論長照普及不足的問題時,長照1.0、2.0計畫都會回顧到台灣社會文化的底蘊來思考。「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普遍在華人社會的「孝親」扶養思維,反應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便是白天上班、晚上或週末照顧失能父母成為常態,或是聘僱未受完整照護訓練的外籍看護工,同時肩負龐大經濟壓力。不管是哪個選項,都是莫大負擔。 問題關鍵在於:民眾沒有友善的平台與政府長照服務接洽。其實,在長照政策演進的過程中,累積至今已多達十幾個長照資訊系統;然而,這些系統推廣服務的效能,卻鮮少為人關注。 被賦予整合任務的長照資訊系統、平台
回顧台灣的長期照護政策,資訊系統一直被賦予資源整合的任務。以長照 1.0來說,龐雜的失能人口與醫療照護資料,分別儲存於衛福部的社政「照顧服務管理資訊平台」、「照顧服務人力資料庫」、「長期照護資訊網」,以及衛政「醫事管理系統」、「護理之家個案管理」;由以上資訊系統可知,原始資料與管理機構極為零散。比如,長照機構管理就分別有社政的老人福利機構、衛政的護理之家。換言之,原先需透過長照服務資源資訊平台去轉換與協調各路人馬,以有效掌握人力、機構、個人資料,在實際運作上卻極度缺乏整合....................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消息/新聞/資源【桃園照協長照團隊】為您掌握長照最新動態! 感謝有你的陪伴! 文章日期
January 2025
文章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