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服務員的訓練是一段相當愉快的學習過程,與我喜歡做家事,喜歡與人互動的個性不謀而合,於學習過程中更堅定將來的志向與志願,我只有不起眼的學歷,但這個學歷是我進入照顧服務員的踏板,我只有阿美族的背景,但這個背景卻是我與族人血脈相連且擁有共同語言的連結。
記起我服務的一位張姓案主為身心障礙重度失能者,身體無法站立,致使行動不便,下肢癱瘓幾乎都是坐臥靠手來移動居多,在我尚未進入服務前,都是靠著母親照顧,因主要照顧者年邁無力照顧案主,加上疏於照顧案主的緣故,初介入服務時,案主有幾處慢性傷口,皮膚呈黑色,身體髒亂有嚴重的異味,當我服務案主時,先與個性害羞的案主建立關係,再引導案主沐浴並教導如何清潔自已身體,在條件受限下,將案家環境整理的讓案主能夠舒適的居住,且在服務時段時常鼓勵案主,給予心理支持,個案也從一開始怕生、害羞,轉而會與照顧服務員互動。 一路走來,也很盡心在學習之中成長。人生中起起伏伏,生老病死是一定會遭遇到的,在服務過程中就是一邊學習,一邊調適自己對生命的感觀及態度,面對挑戰就是一步一步迎刃而解。
彼此關心了解進而分享神生豐富的經歷,藉此也獲得許多金錢買不到的人生價值。
期盼往後的日子除認真用心的做外,還能持續充實自身的照顧服務專業,扮演好照顧服務員的角色,協助更多需要的人。
非常用心指導與授業,使我在實際執行社會工作過程中,更快速進入狀況,在專業的價值觀能受到肯定。
這份工作令我深刻體會居家服務是不同於醫療院所的照顧模式的服務產業,是一項能激發人性光輝面、並且能夠持續擴大視野、提高學習動機、跨專業合作的照顧領域,居家服務督導員工作,除應熟稔照顧服務體系資源、照顧實務技巧、機構服務提供與收費原則、居服員人力調度、溝通與資源連結技巧等,居家服務督導員也需保持開放的心態並持續關注諸如文化對行為的影響、態度與價值、溝通方式與說話的類型等等,具備有關服務對象相關的特別知識,其內容包含歷史經驗、安置模式、個人或團體受壓迫的情況、調適模式、社經背景、生活過程、學習方式、文化習俗,進而思考照顧服務應如何進行,「人要活得老,更要活得好」,以現在服務老人熱心,往後老來時,做個不被嫌棄討厭的老人,更能在晚年得到良好的照顧。 回想在協會裡的點滴,非常感謝所有給予我幫助的每一位同仁、前輩,讓我了解以及認定自我方向使命,最大體認莫過於,身為社會工作者,所要面對的內外壓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個案、情境,甚至會看到社會的灰暗面,如何在自身最佳的狀態下,去服務案主、案家,而服務態度又不被影響,那麼就需要學會釋放壓力,涵養能量,才能時時保持身心最佳狀態,並且透過經驗的累積外,最重要的是要遇到伯樂(前輩)的帶領,透過不斷的討論、檢討、指導下,才能有效提昇專業的技能進而蛻變成長。 美國生涯理論專家Super(1976)認為個人自我觀念與價值觀的實現,可透過對職業的認知、試探、選擇、適應、發展而趨於成熟,以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並且認為生涯發展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扮演各種角色的過程,含有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以促成自我實現目標的達成(張添洲,1994)。 吳思達(2005)認為生涯規劃包含個體由過去生涯經驗中的體驗,自我「生涯因應」的方式,及由探索自我、探索生涯環境、探索生涯資訊及生涯發展的時機,形成生涯適當的「生涯決定」後,擬定「生涯目標」及周延、可行、具有因應社會變遷及配合個人生涯發展的「生涯計畫」努力執行。 面對老年人口快速的成長,學習老年學及深入瞭解老人個方面的狀況,在現今社會裡老年學已經是一門必備的基礎,隨著老人福利服務領域日漸發 展,加上市場性的服務產品日益普及,老人社會工作者的服務與就業機會快速增加,在此次實習過程裡也發覺老人照顧服務涵蓋的範疇相當廣泛,需多元化的團隊與專業人員相互合作;作為社會工作背景的我來說,對於疾病、照顧技術的專業知識較為欠缺,因此特別感到有需要去補充照顧層面知能的必要性,在未來規劃中將針對老人多元照護層面加強其專業知能。 在居家服務單位服務,有很多是其他機構所不及的,雖然很有挑戰性,因此看待每件人事物的層面,不再是單一,而是多面向觀察分析, 執行個案訪查,我從老人家眼中看到的寂寞、孤單,不禁使我想到自己家中的父母。現在很多為人子女的都在外地工作,或者已在他鄉自組家庭,於是家鄉的年老父母只能自己過活,而子女若要得著有空返鄉看看,常常是只有年中三大節日假期而已。老人家年紀大,不方便出門,只能倚門而望,盼著孩子回來團聚;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命終。從這幾次的家訪行動中,讓我深刻體會作父母的心情是那麼的孤獨、無助;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支持。所謂「父母在,不遠遊」,玩味著這句老格言,我從家訪這些長輩的過程中,得到更多親情價值的體認;我想今後我會更加珍惜與父母相聚的時光,以善盡人子之道。
從我的一段往事說起….回想起大約在我三十幾歲時,父親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在當時「失智症」,這個醫學名詞對我和家人來說根本就像是一個新的字詞,於是我們都一致的認為父親的情況是所謂的「老番顛」,直到母親因為體力無法負荷無法再照顧他而將他轉至安養機構時我才意識到父親”病了”,因為他已不再認識我們家中的每一個孩子,就連母親也不認得,可是當時因為我的孩子都還小加上家庭經濟的雙重擔子負荷下,我不認同將父親送至安養機構但卻也無能為力,直至父親在安養中心辭世後,好多年心中的愧疚就像影子般似的如影隨形無法擺脫。後來雖然在信仰中找到了希望,但深怕這樣的例子會再重演,於是計畫將年邁的母親安置與我住在一起,一次的意外讓我驚覺自己雖有心但卻力不足!此時,教會中的同工向我表示目前政府有長照計畫在進行,目標就是因應目前全球人口急速老化的趨勢而設立,其中的居家照顧服務將可以解決我的情況,花了一些時間了解這個計畫的服務對象,發現到這個計劃真的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長者處理生活中面對的一些不容易應付的情況,政府機關的美意需要社會大眾的相挺與支持!姑且不論政策上是不是盡如人意,但總得要試試看才知道要如何邊做邊改善不是嗎?這時,我突然想到,如果自己也能讓自己成為居家照顧服務員的一分子!豈不是讓自己可以有心又有力嗎?於是與妻子商量後決定我們夫妻都參加居家照顧服務員的核心訓練課程,為期90小時的課程中我才發現到照顧有多少竅門。一開始還有一些怯步,害怕自己無法通過考驗,但想到有一天可以不再因為自己不懂如何照顧母親而心生遺憾,咬牙也要撐下去,加油!好不容易完成了90小時的課程,心想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照顧服務員」,直到第一次服務時遇到了棘手的情況卻不知所措時的心慌意亂才領悟到這一行的”甘苦”,當時心想也許自己不適合服務這一位案主吧!於是向家屬提出換人的請求,但家屬並不接受,現在想想真的很謝謝這些辛苦的家屬們,他們的包容和忍耐是居服員進步的契機,他們的要求和指導是居服員更上一層的動力,有這樣的深刻感受是因為在服務的過程中接下了一個個案,案主是一位帕金森氏症的中風重症患者,他的妻子照顧他已超過10年,這些年阿姨憑著自己的摸索和請教醫生建立了一套照顧模式,按照這個模式把先生照顧的連醫生都豎起大拇指稱讚她,自一開始服務,阿姨就耳提面命的告誡我要悉心要細心要觀察還要聽、要聞、要摸,要問,就在這樣的訓練下漸漸建立自己的服務敏感度。這樣的服務敏感度有助於我在服務的過程中能夠盡早一步發現危險的徵兆,並且盡早處理降低風險,我相信,日後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但我卻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因為沒有人不會老,既然人人都會老,現在「少子化」的趨勢越來明顯,會有愈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給每一個老人感受到他們當初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的一切體會都回饋到自己的最後一段旅程時,對於施予者和接受者都是幸福。
|